深度 | 算法治理开始啦!小昊为您解析合规要点


4月8日起,中央网信办牵头的“清朗·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”专项行动正式启动。

这一行动将延续至今年12月初,着力于推动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(后文简称《算法规定》)落地见效,排查整改互联网企业平台算法安全问题,积极开展算法备案,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
检查对象涉及大型网站、平台及产品。检查手段包括自查自纠、现场检查等。

此前的2021年9月,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曾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》,提到引导算法应用“透明可释”,推动算法“公开透明”,以保障大众的合理权益。

今年1月5日颁布、3月1日实施的《算法规定》,则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义务,以及一系列服务规范。
而在“清朗”行动开始之前,中央网信办也早已预告了即将来临的监管风暴,称这次专项行为将重点督促整改“信息茧房”“算法歧视”“大数据杀熟”等影响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。
由以上信息可见,野蛮生长的算法相关行业将步入制度化、规范化发展的新常态,我国正式进入算法合规的新时代。
在此,小昊梳理了相关文件与规定的内容,并结合昊程昊企业合规团队实践经验,整理出相关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算法合规规则,供大家参考。


01 相关企业应建立算法安全责任制度

在中国境内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,需要对算法应用产生的结果负主体责任。
“应用算法推荐技术”,指“应用生成合成类、个性化推送类、排序精选类、检索过滤类、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”。这个范围非常广泛,涉及各类短视频平台、电商平台、社交平台、餐饮外卖平台等。
相关企业应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、科技伦理审查、用户注册、信息发布审核、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、反电信网络诈骗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;同时,建立健全违法信息、不良信息的识别和应对机制,如建立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特征库,及时停止传输违法信息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等。


02 相关企业应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制度

根据相关法律法规、国际监管现状,算法推荐场景下,常见的科技伦理审查维度一般包括内容向善、公平公正、透明公开、科学合理、真实可信等等。
为此,相关企业需要定期审核、评估、验证算法机制机理、模型、数据和应用结果等。
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、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。
针对特殊人群,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。比如应当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,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,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服务,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。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、就医、消费、办事等需求,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,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、识别和处置,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等。


03 相关企业应推动算法应用的公开透明

相关企业需要以显著的方式,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,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、目的意图、主要运行机制等。
具体来说,在算法的设计开发阶段,通过使用透明度较高的算法模型、简化算法逻辑等方式优化检索、排序、选择、推送、展示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。
在算法的使用阶段,及时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,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、目的意图、主要运行机制等


04 相关企业应充分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

企业需要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管理。完善记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和用户标签管理规则。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作为用户标签,不得根据这些关键词推送信息。
同时向用户提供自主的标签管理渠道。比如在服务中,提供不针对用户个人特征的选项,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、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;向用户提供选择或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、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。
要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。不得根据其偏好、交易习惯等特征,利用算法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。
相关企业需构建面向用户和公众的申诉、投诉、反馈渠道。具体而言,投诉入口的设置应当便捷有效,处理流程和反馈时限应当公开明确,受理、处理和反馈处理结果都应当及时。


05 相关企业应避免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

不得实施流量造假。具体而言,即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、非法交易账号、操纵用户账号或者虚假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。
不得操纵网络舆论。具体而言,即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、过度推荐、操纵榜单或检索结果排序、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,来干预信息的呈现,从而影响网络舆论或规避监督管理。